?

化工企业如何预防人员中毒


时间:2015年12月11日 【打印】【关闭

  时常会报道称化工企业员工车间中毒,或者因车间原料操作不当导致员工中毒。那么,化工企业如何预防员工车间中毒呢?首先我们要掌握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车间中毒的。车间有毒有害物大多在生产过程中以气体、蒸汽、雾、烟和粉尘五种形态存在,对人体的危害及中毒程度与有毒有害物的特性及剂量、浓度、接触时间有关,同时与个人的身体素质、劳动强度有关。

  有毒有害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系统、皮肤吸收、消化系统三种。

  大部分有毒有害物是通过呼吸系统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的,呼吸系统是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,佩戴合适防毒面具;有毒有害物经皮肤侵入人体也是发生中毒的重要途径,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虽然不同,但任何部位均可通过,甚至指甲也可被有机磷通过,如果皮肤有伤口,有毒有害物可直接侵入人体血液;有毒有害物经消化道侵入人体,其原因主要是误服或进食、吸烟时经沾染毒物的手不慎带入。

  化工企业预防员工车间中毒须遵循三级预防原则,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:

  1.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,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;改革生产工艺、生产设备,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、密闭化、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。

  2.根据有毒有害物特性,选择有效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。化工企业常备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化工防毒面具、防护服、防化手套等。防护服更多企业选择的防化服,即化学防护服,能有效防液体飞溅及粉尘颗粒物侵害。

  3.降低化有毒有害物浓度,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;对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有毒物质,通过安装合理的通风、排毒设备,使毒物得到有效控制。

  4.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职工数量和工作性质建立合理的卫生设施,设置盥洗设备。教育职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。

  5.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职工进行定期体检,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,保证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在国家允许范围内。

 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九大危害

  (一)神经系统

  毒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,其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:全身无力、易于疲劳、记忆力减退、头昏、头痛、失眠、心悸、多汗,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及中毒性脑病等。汽油、四乙基铅、二硫化碳等中毒还表现为兴奋、狂躁、癔病。

  (二)呼吸系统

  氨、氯气、氮氧化物、氟、三氧化二砷、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毒物可引起声门水肿及痉挛、鼻炎、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、肺炎及肺水肿。有些高浓度毒物(如硫化氢、氯、氨等)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引起机械性阻塞而窒息。

  (三)血液和心血管系统

  严重的苯中毒,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。砷化氢、苯肼等中毒,可引起严重的溶血,出现血红蛋白尿,导致溶血性贫血。一氧化碳中毒可使血液的输氧功能发生障碍。钡、砷、有机农药等中毒,可造成心肌损伤,直接影响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。

  (四)消化系统

  肝是解毒器官,人体吸收的大多数毒物积蓄在肝脏里,并由它进行分解、转化,起到自救作用。但某些称为“亲肝性毒物”,如四氯化碳、磷、三硝基甲苯、锑、铅等,主要伤害肝脏,往往形成急性或慢性中毒性肝炎。汞、砷、铅等急性中毒,可发生严重的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炎症。

  (五)泌尿系统

  某些毒物损害肾脏,尤其以升汞和四氯化碳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病最为严重。此外,乙二醇、汞、镉、铅等也可以引起中毒性肾病。

  (六)皮肤损伤

  强酸、强碱等化学药品及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灼伤和溃烂。液氯、丙烯腈、氯乙烯等可引起皮炎、红斑和湿疹等。苯、汽油能使皮肤因脱脂而干燥、皲裂。

  (七)眼睛的危害

  化学物质的碎屑、液体、粉尘飞溅到眼内,可发生角膜或结膜的刺激炎症、腐蚀灼伤或过敏反应。尤其是腐蚀性物质,如强酸、强碱、飞石灰或氨水等,可使眼结膜坏死靡烂或角膜混浊。甲醇影响视神经,严重时可导致失明。

  (八)致突变、致癌、致畸

  某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。有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突变物。有的化学毒物能致癌,能引起人类或动物癌病的化学物质称为致癌物。有些化学毒物对胚胎有毒性作用,可引起畸形,这种化学物质称为致畸物。

  (九)对生殖功能的影响

  工业毒物对女工月经、妊娠、授乳等生殖功能可产生不良影响,不仅对妇女本身有害,而且可累及下一代。

  接触苯及其同系物、汽油、二硫化碳、三硝基甲苯的女工,易出现月经过多综合症;接触铅、汞、三氯乙烯的女工,易出现月经过少综合症。化学诱变物可引起生殖细胞突变,引发畸胎,尤其是妊娠后的前三个月,胚胎对化学毒物最敏感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,某些化学毒物可致胎儿生产迟缓,可致胚胎的器官或系统发生畸形,可使受精卵死亡或被吸收。有机汞和多氯联苯均有致畸胎作用。

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RSS订阅
版权所有28365365.com
备案号:蜀ICP备1501248号公安机关备案编号:51340003001314
凉山安监(微信)